微信公众号改版啦
看到小图全凭缘分
记得“星标3连”
维系这段缘吧~
你是否会因为封面而爱上一本书?一本“好看”的书,除了内容,自然少不了匠心设计与装帧。又一次被阅书无数的卡尔维诺“精辟”到了:“把刚买来的书拿在手里反复看看外表,读书本的内部之前先读读它的外部,也是新书能带给人的一种乐趣。”本期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书籍封面中所藏的故事。
拍照的瞬间是一个“特殊”的时刻,正如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·帕慕克所说:“我们拍摄照片,是为了多年后忆起那个我们曾经经历的瞬间。……让一张照片永存的特性,超越了那张照片拍摄者的意愿。拍摄者无意看见的东西,镜头捕捉到了。许多年后,新的一代人、拥有新的好奇心的新新人类、新的眼睛,在这些无意被捕捉到的细节里发现了迥异的内涵。”
奥尔罕·帕慕克
在书籍封面上的这些摄影作品中,你是否也看到了不同的内涵?
作者: 李伟长
索书号: G236/171
封面采用的是一张震撼人心的摄影作品——《废墟上的阅读者》。
1940年10月22日,英国伦敦肯辛郡,一座名叫“荷兰屋”的图书馆在二战中被摧毁,钢筋、水泥、瓦砾遍地。有三名绅士站在图书馆的废墟里静静地读书,他们衣冠楚楚,神色坦然。在废墟中,在大书架前,他们安静地阅读。这一景象无声地揭示:即使在最绝望的日子里,暴力和杀戮都不能把对知识的渴求完全抹去。
青年评论家李伟长的阅读随笔集《未被摧毁的生活》,正是对这张照片的深层诠释——生活会中断,但不可能被摧毁。
《佩德罗·巴拉莫》《燃烧的原野》
《金鸡》
作者: 胡安·鲁尔福
译者: 屠孟超 张伟劼
索书号: I731.45/8
鲁尔福一生只留下三部虚构作品,却成为《百年孤独》作者马尔克斯的文学导师。本套鲁尔福三部曲,封面独家采用鲁尔福的摄影作品,展现了作家眼中广袤的墨西哥大地,在文字和图像的交汇中,你可以更好地读懂鲁尔福。
作者: 本杰明·莫泽
译者: 姚君伟
索书号: K837.125.6/2
“艺术与生活并不分离,而是生活的最高形式。”普利策奖得主本杰明·莫泽,在他历时7年完成的《桑塔格传:人生与作品》中如此写道。作为与波伏瓦、阿伦特齐名的20世纪著名的女性知识分子,桑塔格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,她敏锐地观察到了摄影对现代人生活的影响。
桑塔格既总结了她的时代,又对抗了她的时代。封面摄影作品由Avedon Foudation授权,摄于1978年4月10日,彼时桑塔格在纽约。她一生反抗想象力的贫瘠,拒绝平庸,拥抱思辨与审美。她被神化也被误解,被赞美也被诟病。而照片中的她只是直面镜头,傲视一切。
《柏林日记》《第三帝国的兴亡》
《第三共和国的崩溃》
作者:威廉·夏伊勒
译者: 张若涵 董乐山 戴大洪 等
索书号: I731.45/8
“夏伊勒三部曲”总计有3000多页,三种书不仅在内容上环环相扣,在装帧设计上也是一脉相承,不仅每张封面照与书中内容相呼应,还藏着一个秘密:三部曲的封面是一部连续剧。
上下滑动查看
《第三帝国的兴亡》上卷:封面选用的照片是1939年德国出兵波兰之前的阅兵仪式,背景是柏林著名的地标建筑——胜利天使柱。
《第三共和国的崩溃》上卷:这是时间顺序上的第二幅,1940年德国开始攻打法国,封面是法国人民逃难时的照片。
《第三共和国的崩溃》下卷:德军很快就把法军给击溃了。封面照片的远景是投降的法国军队,近景是一个骑着摩托的德国军官的背影,他们押送着一群法国的俘虏。
《柏林日记》:1940年6月之后,法国投降,在6月23日签署贡比涅停战协定。6月24日在德国的首都柏林举行了一次民众大游行,人山人海地聚集,庆祝德国击败了他们的宿敌——法国。背景是著名的勃兰登堡门。
《第三帝国的兴亡》下卷:封面照取自1945年被英国空军轰炸坏了的德累斯顿街景。在远景的位置,我们可以看到所有的民用房屋等建筑均已经倒塌。而照片的视角则是从一个教堂顶端出发,整个教堂的墙上只剩下一个站立的天使。
作者: 罗伯特·瑟维斯
译者: 付满
索书号: K835.127/66
封面是罗曼诺夫皇朝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家人的合影,衣香鬓影犹在,而画中的人物与风云却早已覆土。尼古拉二世最后的岁月是一段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,闪耀着沙皇俄国的余晖,也开启了如火如荼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。
但一百多年来,这一家的遭遇始终迷雾重重:尼古拉二世为何会走上退位之路?全家被辗转三地软禁,都遭遇了什么?是谁下达了最后的处决命令?不妨以这张照片为起点,在书中寻找历史的真相。
有没有一本书的封面让你过目难忘?
你对这本书的封面有着怎样的解读?
评论区一起聊一聊~
如何找到『市南区图书馆』
在搜一搜中查找
点击关注即可
AUTHOR
来源 | 本文综合整理自译林出版社
编辑 | 园子
监制 | 崆峒
— 往期回顾 —
【市南区图书馆】
为青岛市市南区读者提供书单推荐、活动预告等阅读服务